早前女藝人在更衣室被偷拍事件鬧得滿城風雨,偷拍者和出版商自然成為眾矢之的,被指「販賣色情、侵犯私隱」,嚴重違反道德操守,但消費者卻往往輕易逃過責任。其實,正是廣大消費者每人所付出的十元八塊形成的龐大市場,吸引雜誌的編輯老闆不斷生產這類商品。因此,兩者的責任可謂不相伯仲。然而,現時的討論卻集中在如何規管傳媒,卻忽略了大眾的道德責任和人格陶成。
同樣,在教會內,當論及倫理問題時,不少人會把墮胎、安樂死、同性戀、貪污斂財、戰爭殺戮等涉及醫療、性向和社會問題視為倫理道德問題,認為這些才是重要且迫切的議題,直接參與其中的少數人才與這些議題有關,卻少有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行為視作倫理行為。其實,不論是我們的說話方式、運用時間方式、訂定的計劃和目標、與他人建立的關係等等,這些都構成我們的倫理生活。而這些日常行為既反映了「我是誰」,亦塑造了「我是誰」,影響日後的重大倫理決定。正如倫理神學家J. Keenan指出,倫理神學不只是探討一些重大的行為或嚴重的罪行,更是研究人的生活,以及整個人的人格和性情。
不過,因著我們常常把上述列舉的議題才視為倫理問題,久而久之就把倫理道德主要視為避免惡行。然而,避免惡行對今日的天主教徒來說,只是倫理上的最低要求。更積極來說,我們要問自己,要成為基督的追隨者,我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為基督、為教會、為我們的社群和鄰人又可以做什麼?應定下哪些目標去改善關係、改善現況、改善自己及他人的生活?這便要從自己的生活做起。
換句話說,即使我們不墮胎,沒有協助人安樂死,沒有貪污偷竊,沒有殺人,不表示我們就是一位好的基督徒。我們更要進一步反省自己生命的價值取向,在化為人生態度和行為時,有沒有尊重生命、憐憫他人、照顧病弱者、與人分享、主動關心家人、朋友,以至外來者和有需要人士?內心又曾否產生暴力的念頭、想控制他人或盲從附和?
套用在本文開首的個案上,擺買一兩期雜誌並不表示某人反對偷窺文化、不隨波逐流和尊重他人,因為他可能經常閱讀其他同類型刊物,不自覺地鞏固這風氣。只有把尊重他人的美德內化為我們的待人態度和表達方式,繼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才不會被該類嘩眾取寵、揭人私隱的讀物吸引,使出版商有藉口借迎合市場口味而推出該類刊物,並能以這待人態度一視同仁。
這正好說明培養種種德行(如仁愛、正義、節制等)和判斷能力的重要性。面對社會以至世界的種種難題、疑慮、不確定境況,單以法律和規範去禁止某些行為並不足夠,德行能使教友懂得更明智地作出判斷和行事,為自己的倫理行為負責,甚至以德行抗衡文化中的惡習,從而做一個真正的基督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