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個星期,幾十萬香港市民走上街頭示威要求民主,其間警察使用催淚瓦斯令世界震驚。從九月下旬學生罷課,到聚合在政府總部外的群眾集會,以至警方使用催淚瓦斯,促使事件升級為「佔領 」運動,及後示威者面對警方使用過份暴力仍頑強抵抗,無懼暴力。這些事實,在在顯示了爭取民主人士以及「佔中」支持者的剛毅鬥志。這樣規模和形式的社會運動,可說是香港近三十年來所未見。當中涉及的問題,不僅是法律(憲法)與政治,更是道德與倫理範疇。
整個民主運動由專上學生為期一周的罷課揭開序幕,罷課由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發起,以示對於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即中國國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的選舉改革決定的極度不滿。人大的決定,意味著只有北京授意的候選人才可以角逐香港行政長官的職務;這會通過小圈子式的選舉委員會進行,而只有這個由北京政府委任的委員會成員才可以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不過,一如大多數香港人,學聯堅持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和高度自治。學生們要求一個選舉制度,能夠反映真正的民主,好使市民不僅投票選出北京授意的行政長官,還可以參與提名候選人。
在9月22日罷課首天,全港有一萬三千名大學生集中於香港中文大學,顯示學生決心爭取真正的民主,支持運動的人數,遠超出各方預期的數目。接著,由中學生組成的團體「學民思潮」發動了中學生的一天罷課。學生罷課,被視為是更大規模民主運動的前奏,因為全民的「佔領中環」運動已經計劃在10月1日展開,它以愛與和平為指導原則,堵塞中環金融區的路面,作為「公民抗命」行動。
起初,預計參與佔領運動的人數不多,但幾宗事件導致大批市民上街示威。第一輪大規模抗議的觸發點,是17歲的學生領袖黃之鋒和另外兩大名學生領袖被無理拘留,他們在9月26日企圖突破官方防線以奪回被關閉的「公民廣場」,一個設於政府總部門前原本讓公眾集會的空地,在最近幾個月因保安理由被關閉。約30名學生被逮捕,隨後全部被釋放,除了該三名學生領袖。幾千名市民出於保護青年學生,聞訊後趕到政府總部支援學生,要求警方釋放學生。因此,這兩個學生團體發揮了支持民主運動的關鍵作用。
第二宗事件是在9月28日警方向手無寸鐵的示威者發射催淚彈,以驅散聚集在街上的人群。警方聲稱,他們發射了87枚催淚煙罐。這導致公眾譁然,對警方和政府使用過度武力感到憤怒。很多人基於憤怒和正義感加入了抗議行列,從而發展成全民性的佔領運動,被西方媒體稱為「雨傘革命」。自此,雨傘成為抗爭的標記,因為示威者用雨傘抵擋警方的胡椒噴霧。香港人比較喜歡「雨傘運動」一詞,因為「革命」含有推翻現有執政政府的意思,但是,這不是示威者的目標。再者,「革命」在北京政府眼中是一個極為敏感的詞彙。
隨著民主運動的發展,在十月一日國慶假期以後,人們也開始回覆日常上班和上學。然而,暴力事件在其中一個佔領區旺角爆發。警方拒絕保護示威者,事件促使更多人回來各佔領區。在被視為品流複雜的旺角區,有惡霸肆意破壞示威者的物品、毆打示威者、甚至非禮女示威者;不過,也有惡霸挺身保護在場佔領的示威者。警方被責難縱容黑勢力欺負在佔領地區的示威者,這又點燃了公眾對政府的不滿。十月四日,十萬人聚集在最大的佔領區金鐘政府總部外一帶,參加反暴力集會。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勢,學生領袖們要求與香港政府官員對話。然而,政府堅持要有預設條件方可對話,就是要按照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選舉改革的決定必須堅持;這內容不被學生所接受。後來,學生領袖和佔領示威者考慮到部分市民要求重開佔領區,他們向政府要求重開「公民廣場」,以換取重開佔領區一條主要幹道金鐘道的條件。再次,政府迅速拒絕學生們提出的條件,顯示政府欠缺聆聽示威者意見及與市民溝通的誠意,遑論主動向示威者提出談判。
所有這些近期浮現的因素,促成了目前的局面,越來越多市民加入或支持佔領運動。與此同時,也有市民響應「反對佔領中環運動」,迫使整個社會邁向二分的撕裂狀態。
在這些近期因素背後,蘊藏了長期的問題,結果促成這次民主運動。普選和真正民主被視為運動背後的工具。運動的終極目標是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制度,讓每個人都可以有尊嚴地享受他或她的基本權利。長期以來,香港面對很多問題,如:貧富懸殊、住屋價格高企,已經造成社會和經濟沉重的壓力,為廣大的中下階層市民帶來困苦;房地產開發商卡特爾霸權增加社會和經濟不公;地產商及與他有關的專業人士,在立法會及選舉委員會有權選舉行政長官,使社會政策對既得利益者傾斜。現時的示威者要求真正的民主選舉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全部議員的需求,正是確保政治架構能夠反映各階級人士的利益,而不僅是特權階級的利益。此外,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電視牌照發放事件、不斷增加的中國大陸遊客和大陸移民等議題,都造成社會怨氣。加上有腐敗的高級官員被揭發,市民對政府怨聲載道。只要細心聆聽佔領者和支持者的個人經歷和意見,都可以在各佔領區中聽到這些不滿聲音。
因此,基於上述直接或隱藏的原因,示威者提出下列要求:政府重新啟動政治改革的諮詢,並向北京政府就政改提供補充報告;政府就使用催淚彈和過份武力道歉;重新開放遭關閉的公民廣場,好讓人們在這個公共場所表達意見;政府官員犯錯時必須問責承擔責任。倘若政府拒絕以上所有這些涉及政治、管治、道德等問題的要求,這危機實難以化解。即使政府最終選擇使用暴力手段來終止這場運動,佔領人士定必捲土重來,以求繼續爭取民主,而社會紛爭必會持續,社會不能達至真正和平。
在這場運動中,在在顯示青年和佔領者的決心。他們不輕言退出,因為他們不希望未來的政治領袖再次成為北京政府的傀儡,更不願意見到香港僅僅變為另一個中國城市。他們認為香港人不能沒有自己的身份;他們珍惜的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年輕人願意走上街頭示威,為的是爭取整代人的未來;而年長一輩也為了子孫爭取未來。
作為香港的基督徒,我認為天主教社會訓導的幾個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反省香港的民主運動和現況:
1. 良知和公民抗命。有些人批評佔領者違法,非法佔據公共道路。這是事實,佔用公共道路的行為是非法的,佔領者可能被檢控,需要承擔法律責任。事實上,從一開始,「佔中運動」和學生已經宣稱他們的行動是基於公民抗命的原則。他們明白自己的行為可能會賠上沉重代價,但他們仍然打算挑戰不公義的政策和制度,希望能喚醒香港人的民主意識。他們願意承擔責任,甚至犧牲自己的前途。
在天主教社會訓導中,梵二大公會議文件指出,「假使政府擅自越權、欺壓國民,國民不應拒絕實踐為促進公共福利所應做的種種。但他們可以保衛自身及其他國民的權利,免受政府濫用權力的危害。不過,應尊重自然法及福音原則所劃定的界限(Gaudium,第74號)。《天主教教理》闡述,「若執政當局發出的指令違反道德秩序的要求、人的基本權利、或福音的教導,公民依照良心有責任不予順從。若執政當局的要求違反正直的良心,則在服務天主與服務政治團體的區分上,得到拒絕服從政府的理由」(#2242)。在天主教的傳統,良心是指「理性的一個判斷,藉此人可以對一個將要做的具體行為,正在做的行為,或已經完成的行為,認出其道德的品質。人無論講甚麼,做甚麼,必須忠實地依照他所確知為公正的和正直的去講去做。」(《天主教教理》,第1778號)
良心促使人為所作的行為承擔責任。人性的尊嚴指向和要求道德良知的正直。我相信大部分的示威者和佔領者明白他們正在爭取的是什麼樣價值。他們希望按照自己的良心,維護正義、平等、法治的價值。他們認為不是所有法律和制度皆公義,因而需要改變。他們相信自己有責任,也有能力改變社會,令香港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由於在過去,許多學生和佔領者已採用各種方法爭取民主,但均無功而回,因而認為現在必須採取一些比較前衛或激進的方式爭取。
2. 社會公益。雖然不少香港人皆支持民主,但不是每個人都同意採用公民抗命作為策略手段爭取民主和正義。隨著佔領運動的僵局持續,甚至有人批評封鎖道路已經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店舖生意和日薪工人的生計。有些市民不滿往返學校或工作地點都增加了時間和麻煩。無可否認,佔領運動帶來了不便,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堅定支持學生和示威者。這是因為支持者了解和明白到,學生和示威者爭取的是為整個社會的公益,而不是為了個人利益。示威者犧牲其日常生活,日以繼夜留守在佔領區,期望政府聆聽和回應他們的訴求。他們深信,真正的民主制度可以糾正一些現存的不公義現象,包括制度和運作上有利於特權階級而忽略了弱小和邊緣社群的不平衡政治結構。
在天主教的傳統,社會公益是社會訓導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作為社會的目標和前景。通過共同的利益,可以理解為「讓私人及團體可以充份而便利地玉成自身的社會生活條件的總和」(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26)。公共利益涉及所有人的生命。它首先必須尊重個人,而公共當局具更大責任尊重人的基本和不可剝奪的權利。它要求社會福利和社會發展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只有某些群體享有特權。它還需要和平,由公正秩序產生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所做成。然而,和平並不是指表面的和平,而是賦有正義的和平。
基於這一原則,佔領運動背後的社會願景和精神,應該受到欣賞,儘管不是人人都同意使用這策略。然而,由於佔領了多條繁忙的交通幹道引起不少投訴,佔領者應該認真考慮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又不會影響大眾的日常生活,以免失去了廣大市民的支持和諒解。而政府亦有責任與學生對話,切實認真處理示威者的訴求,與學生和佔領者磋商。
4. 愛與團結關懷。在天主教的社會訓導中,團結關懷為這個相互依存的世界提供了指導原則,讓基督徒與他人保持聯繫溝通,因為它結合愛與正義的元素。團結關懷是表示願意在世界中和在人群之中生活,體驗窮人的貧困,與受苦者在一起,為不公義者抱不平發聲,支持那些受到壓迫的人,向俘虜宣揚自由等等。團結關懷必須在人與人之間,以至專業、階層、社群和國家之間實行。這意味著人願意把自己奉獻,為著鄰人的益處而做,超越任何個人或某種利益而為之。
一些參與這個運動的年輕佔領者,不獲得父母的支持,因而面對巨大壓力。但是他們想告訴父母,他們參加運動,是基於愛和正義,他們熱愛社會和人民,希望建立公義的社會。「佔中運動」一直強調愛與和平,堅守不得使用暴力手段來實現目標的原則。一如耶穌會前總會長歐魯伯神父(Pedro Arrupe)說:「要履行公義,僅僅是不幹不公義的事是不夠的。必須走前一步,拒絕其遊戲規則,以愛取代為自身利益,作為社會的驅動力。」
在支持者之中,很多人是受到青年學生和示威者的決心、紀律和團結精神所感動而自發參加。如果你在佔領範圍走一圈,你會看到年輕人來回走動、分發食物和飲料給在場的示威人士。在形勢緊張的時候,他們分發口罩、保鮮紙和雨傘避免胡椒噴霧及催淚彈。他們還撿拾垃圾及分類整理回收物。下了班的醫生、護士和聖約翰救傷隊及紅十字會的義工(志願者)以個人身份來幫忙駐守醫療站。學生和支持民主的示威者創建了一個清潔、安全和有秩序的抗議營地。我們看到,佔領者或示威者守望相助和互相聲援。他們讓自己平靜祥和,經常提醒「避免以肢體對抗、避免開發仇恨」。當「反對佔領者」前來擾亂示威者時,示威者唱歌或高叫「保持冷靜、克制」的口號,平復那些緊張時刻。同時,除了抗議行動,在日常生活中佔據的地方,參與示威或罷課的學生及市民繼續學習和閱讀、參加論壇、聽講座、管理公共區域、分享故事等。它已經成為了另類的社區,彰顯愛和團結關懷的精神。
5. 對話。在亞洲教會訓導中,對話往往是指向與其他宗教、文化和窮人的對話。對話在相互理解上很重要,它必須以平等的基礎作溝通,具誠意聆聽對方的聲音,然後讓自己作出轉化。對話表明雙方願意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分歧和僵局。基於這原則,在目前情況下,示威者與政府之間的對話是必要的。任何來自警方、政府和示威者的暴力行為都應避免。
在過去幾個星期中,雙方均聲稱,對方堅持自己的立場不願妥協。香港的行政長官梁振英、政府官員和警方措詞強硬地宣布,決心採取措施對付那些設置路障的示威者。一些示威者亦堅持表示,他們不會從被佔領的地區撤出。在政改立場上,雙方亦顯得堅持自己的立場。過去,雖然雙方本來準備對話,但是會前被雙方宣佈取消。最近,面對現時情況,學生示威者多次表示,他們願意與政府對話。他們釋出誠意,開放通道讓公務員可以到政府總部上班,以及一段電車路段給公眾使用。最近,有消息指會有人充當調解人,促成雙方對話。我希望這對話在雙方以真誠態度進行,打開政治僵局,最終為社會帶來和平,而不是更多的衝突。
佔領運動每一天都有新發展,最近又有新的暴力事件和衝突。現在已經與早期的階段不同,今天運動已經在市內幾個地方進行,佔領者自發走到街頭,基本上他們不隸屬兩個學生組織或者原「佔中運動」發起人團隊。有示威者宣稱,這三組織不能代表他們,他們是自發示威的。這可能會使得達成共識增添障礙,但是也為民主路鼓勵創意發展。這場民主運動的結果是很難預測的,視乎雙方對解決問題的善意。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代的年輕人已親身體驗了民主運動,已經變得更加成熟,深深明白自己所追尋的價值是什麼,定必將民主精神延續在生活中及社區中。當我看見年輕一代願意為社會變得更美好而委身、具獨立和批判思考能力,以及富有犧牲精神,我感到香港仍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