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7, 2008

The Counterfeiters:「偽術大師」的兩難抉擇


這是一個有關一個人如何在兩難中作良心抉擇的故事。

德國造假大王索洛域治和一群猶太人憑著高超的造假技術,在大戰期間被納粹德軍「賞識」,被下令印製偽鈔,企圖破壞敵方經濟。答允造假,雖仍住在集中營,但能食住無憂;拒絕命令,反抗德軍,則面臨酷刑侍候,甚至性命難保,如同其他囚犯的命運。面對兩難應如何抉擇?生命承可貴,但正義價更高。

同伴從大局角度看,認為替德軍偽造英鎊無疑是助長不義戰爭,若再繼續偽造美鈔實在良心不安,況且每天耳聞目睹的都是其他猶太人被槍殺的情境,自己又哪能獨坐安樂窩呢?故力勸造假大王不要再服膺於德軍的指令。但集中營中的囚犯就如同龐然大物下的小螞蟻,雙方勢力懸殊,如何與之對抗,如何逃得過它的魔掌?若不就範就只好做好準備作自我犧牲。

然而,抉擇是否只是二選其一?是否只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偽術大師的良心起了反應,感到進退維谷,但同時不想失去生命,只有採取拖字訣,推說仿製美鈔難度高,故遲遲未能做出完美偽鈔。軍官們軟硬兼施,欲盡快迫使偽術大師成功印製美金。與此同時,另一位伙伴因被發現肺病而面臨被殺命運,偽術大師圖運用自己的關係向軍官索取藥物,以挽回一條性命,交換條件是替他做假證件。最終,肺病同伴救不了,卻救回那位被其他人揭發反對造假的同伴的性命。

偽術大師的抉擇屬對屬錯,各人可能有不同的判斷。但他的確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良心爭扎,他沒有高調地作出「英雄式」的反抗,卻在有限的空間下,一方面保護自己以至同伴們的生命,另一方面作出個人能力範圍下有限度的抗爭以對抗不義的力量。他不是完人,亦慣於從事非法勾當,但到重要時刻仍會良心發現,儘管個人力量的確有限。他不掩飾自己的懦弱缺點,但至少比那些大講原則卻言行不一的人來得真誠。

影片雖然發生在大時代,但我們何嘗不是同樣經常面對兩難的抉擇。在今天經濟全球化的世界中,新自由主義當道,一切以利潤和市場先行,生活在這龐大制度中往往令人身不由己,要逃離這隻經濟魔掌談何容易。服膺於消費主義資本主義,可能令自己的生活舒適一點、方便一點,卻鞏固了以市場為名令無數勞苦工人和第三世界人民受剝削和不公平對待的制度。只是這些人的呼喊聲可能距離我們太遠,不似影片中的囚友近在咫尺,以至未能觸動到自己的良心。不過,天主畢竟會在適當的時候透過人和事提醒我們,騷擾一下我們安樂的生活,令我們知所反省,調整一下自己的行為,這些都是真實的良心爭扎。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理性和感性,好能感受到別人的苦難,懂得判斷是非。雖然我們未必能推翻龐大的政治經濟霸權,我們卻有良知和智慧,在有限空間和能力下對抗不義和保護他人的生命和尊嚴。這套獲奧斯卡提名「最佳外語片」的電影正道出了這點人性可貴之處!

Monday, April 21, 2008

孩子夢天堂 (Stolen Summer)


故事講述兩個不同信仰的孩子,在七十年代的芝加哥的一個暑假所發生的感人故事。彼得與丹尼,一個來自愛爾蘭天主教傳統家庭,另一個來自猶太家庭,爸爸是一位拉比,在芝加哥一所猶太廟牧養。兩個在信仰和種族上不同的小孩,在因緣際遇下相識並成為好友。彼得在學校因頑皮而被修女訓斥,指他若在暑假不改過行善,走回正途,他便會步向地獄之門。在哥哥的「啟迪」下,彼得以為只要像保祿般令猶太人改信天主教,便是行善,因可令對方得救邁向天堂之路。只因單純的理想,彼得在認識丹尼後,一心令這猶太男孩改信天主教,在得知丹尼患有白血病後,確保丹尼能上天堂更成為彼得的當前使命。兩位小孩共享天堂夢,在家人的勸喻、教導、阻止和斥責下,一起探索人生、信仰的意義,尋找友誼和希望的真諦;他們的純真行為更讓兩位爸爸有所啟發…..

影片探討的雖是嚴肅的問題,卻以輕鬆惹笑的手法帶出。為了協助丹尼成為合格的天主教徒,兩位男孩一起設計了十項考驗,包括拋石仔、擲鐵罐、跳遠、游泳等。他們相信,只要通過這些考驗便能像其他天主教徒一樣可在死後進入天堂,而彼得更想到,以「麵餅」作為通過十項考驗的「獎牌」。這樣做固然荒謬「搞笑」,但卻反映小孩以積極、輕鬆的態度面對死亡,他們的純真友誼蓋過了死亡的哀傷陰霾,而進取的人生態度標示著對自己命運的主宰,努力在在有限的日子中完成夢想。他們對如何成為信徒可能有所誤解,但對追尋信仰和人生意義卻是認真的。正如當丹尼欲在猶太廟外提供免費檸水吸引猶太教徒時,拉比不單沒有阻撓他,反而稱讚他對待信仰的認真,認為他這樣做能讓信徒思考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只做一個「慶節」基督徒。

其實,影片提出了很多作為信徒的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包括不同宗教所理解的得救之路、教會之外是否沒有救恩、不同宗教種族之間的共存與包容、信條的寬鬆與一成不變、對耶穌人性的理解、面對不可知的事是否仍對上主充滿信心等等。

彼得在得知丹尼垂危時,希望將進入天堂的「獎牌」-麵餅(丹尼相信是耶穌身體的一部份)送到給醫院中的丹尼,故前往聖堂「拿取」麵餅,並對神父說,如果只因年紀小而不能領受耶穌身體是不合理的,那不是他所認識的耶穌;即使拿未祝聖的麵餅給丹尼,彼得認為耶穌不會介意。在那危急關頭,對簡單的彼得來說,耶穌不是一位只重規條而忽略人需要的主,他那句「那不是我所認識的耶穌」使神父也為之動容,對那些過份重視教義中的耶穌的人,他們可能忽略了耶穌人性化一面,以及耶穌對人的體恤憐憫,更是當頭捧喝!我們固然不應輕率對待聖體,但影片讓我們反省法律和規條的絕對性,我們是否有時候也太固守規條而缺乏彈性,忽略了人性和情境因素呢?

導演並非肯定彼得對救贖和進入天堂的看法,影片末段,透過彼得父親之口,讓彼得明白上主對人的愛和照顧實無分宗教種族界限。彼得的父親以自己的經驗為例,以生活化和顯淺易明的比喻,道出了上帝就如一位父親,不會將自己的家人置之不顧,而是希望眾人都上天堂,回歸父家。所以丹尼即使不是天主教徒,只要他是好人亦會上天堂。其實,上主的愛確實可涵蓋全人類,只是人以自己對上帝有限的理解,將人劃分類別和等級,造成很多人為障礙,不但防礙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嚴重的更導致宗教間的不和及衝突。

觀看此影片,除了欣賞孩子的單純和對人的真摯外,其實各人因應自己的經驗而有所改變和成長亦令筆者有所觸動。不論是傳統的天主教徒父親、開明的猶太教教士、天主教神父或是對生命認真而好奇的小童,都因著周遭發生的事,如兒子對信仰使命的追尋、家人的死亡、伴侶的勸諫、新一代對傳統生活方式的挑戰等,不得不對當下的境況和個人決定進行反思,因而擴闊了信仰觀和人生觀,以及改善了與家人的關係。而這種轉變得以形成,實有賴個人的開放態度和對他人的尊重,正如彼得的父親在堅守自己相信的原則和生活方式之餘,在經歷了種種事情後,亦聽取妻子的忠告,慢慢接受大兒子選擇走一條與自己不一樣的道路。

Monday, April 14, 2008

新七宗罪並不「新」

對大部份天主教徒來說,基因改造、環境污染、貧富懸殊帶來的社會不公義、吸毒和販毒、戀童和墮胎等,這些在新聞中常見的議題,明知為社會帶來不少問題,卻絕少成為信徒在修和聖事中的告罪內容。負責梵蒂岡聖赦法院的吉洛蒂樞機,有感全球化現象令罪的社會後果帶來更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因此指出教會有需要強調罪的社會性一面,並列舉上述行為是嚴重罪行。教廷這次做法引來正面迴響,傳媒及教會人士認為教會的「新七宗罪 與時並進」;新罪行反映教廷除了關注性議題外,亦關注生命、環保和社會正義。

為何教友少有就這些社會性的罪悔罪呢?撇除現實中愈來愈少人找神父懺悔這因素外,可能不少教友認為自己沒有直接參與社會不公義,又或者沒有意識到某些助長環境污染、漠視貧富懸殊和基因改造實驗的行為,原來在教會眼中竟等同犯罪。而過往談到罪的時候,往往只想到個人層面,如個人的自私、貪婪、懶惰、妒忌等,很少與社會問題連結起來。 

教廷特別列舉這些「新罪」,主要是看到時代徵兆,因應社會改變而作出回應。在教會內,過去幾年的戀童醜聞在困擾教會的同時,令教會看到深切反省的需要,令教廷再次宣認侵犯兒童是嚴重罪行。而在社會上,基因工程研究引發的道德爭議、破壞環境導致全球暖化和生態失衡、國與國和同一國內的貧富差距問題愈加嚴重,引至社會和經濟不公義更趨惡化等,都是當下教會身處時代所面對的問題。作為一個切合時宜和在俗世中作社會良心的教會,天主教教領袖認為有需要在此時此刻提醒教友符合信仰的倫理教導,讓教友避免惡行。

雖然傳媒強調在教會中這些是「新罪」,其實,社會性的罪並非那麼「新」。早於八十年代,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社會事務關懷》通諭中已提出「罪惡結構」,而其根源正是個人的罪。人的選擇和行為與令人受壓迫和不義的結構結合,使罪惡日漸壯大、擴展,而成為其他罪惡的淵源,再而影響人的行為。例如,人的傲慢和對權力金錢的貪婪等個人的罪,若結合壓迫性的社會制度,會演變成極端的意識形態、帝國主義或霸權主義,最終導致人的基本權利被剝奪、大地資源被肆意摧殘。近年的生態危機、在不同國家的異見人士被無理檢控、無辜百姓因維護一己權利而被拘禁、勞苦的工人得不到合理待遇等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教宗和教廷的不同部門亦曾指出這些現象和問題根源。吉洛蒂樞機的這番話其實是進一步演繹了舊有的罪惡和社會性罪行的當代意義,以及要求每一位信徒加以正視。

雖然今次教廷以「罪」的觀念來提醒信徒要守律法不可犯罪,但意義上不是以懲罰阻嚇的方法叫人守法,而是以天主教信仰的律法為基礎,勸勉信眾要行善避惡;只有對人的行為及疏忽作深入的分析和反省,日後才懂得分辨哪些態度和行動是表達對鄰人的關懷或疏忽。正如在今天的社會中,我們仍看見很多社會問題和不公義,我們需要作深切的反省,撫心自問是否有參與其中,或是對這些現象和問題視而不見,進一步鞏固不義的制度或使問題惡化;繼而採取適切的行動重建符合天主旨意的世界。

(公教報 2008.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