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漢主教剛接任陳日君樞機出任香港教區主教,隨即舉行記者會分享感受和期望。基於陳日君樞機過去積極關注社會公義及其敢言作風,又適值今年是「六.四」二十周年記念,傳媒自然關心到湯主教在參與社會事務上的立場和取向如何?他會否主動就社會問題表達立場,又會否出席遊行集會?對中梵關係又會有什麼影響?
就這些疑問,湯主教坦言,作為神職人員,由於時間和精力有限,他會專注教會職務,但若遇上重大而明顯違反正義的事情,他會公開發言;而且,他會鼓勵教友們瞭解教會的社會訓導,爭取社會正義,甚至參政。就傳媒的提問及湯主教這幾點回應,作為基督徒,甚值得我們深思反省。
首先,為何傳媒會關注新任主教的政治理念、會否參與民主運動、關注香港和國內的人權問題?陳樞機過去十年的熱情參與社會事務固然是重要因素,但背後反映的是一位宗教領袖作為社會良心,標誌著的一股不帶有私心的道德力量,他更帶出宗教內藏的社會關懷價值。這是背負著眾多利益關係的政黨和一般政治以至專業團體所無法取代的。沒有政治和選票壓力以及商業利益等包袱的宗教領袖和宗教團體,在香港這個高度商業化的社會,以及香港與內地在政治和經濟上關係愈來愈緊密的情況下,他們在發表有關人權與自由的道德議題時更見公信力和權威。因此,新任主教的政治理念和參與社會作風自然備受關注,不但是記者,相信支持擴大民間社會發展空間和尋求建設公義社會的社會人士亦很關注。事實上,教會本身亦肯定自己作為先知、社會良知和道德力量的角色,因而認同在社會公義問題上發言,這點在教區會議的牧民建議中亦得到最多與會者支持。
至於湯主教表示,由於時間和精力有限,日常問題不會直接回應傳媒,會交由教區機構負責,而只就重大問題作公開發言,這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主教作為整個天主教會的領袖,身兼管理者、牧者和訓導者的身份,自然有其繁重的職務。因此,主教若能與教會內從事社會牧職的機構和人士保持聯繫和溝通,聽取有關意見,或能更有效地作分析判斷,並在適當時候公開表達立場和採取相關行動。
事實上,社會上處於不同位置和崗位、擁有不同職業和專業的人,因著他們不同程度的影響力,都有社會責任為大眾尋求公益,特別是為社會上的無權勢者發聲。宗教人士也好,學者也好,企業家或作家等也好,他們在自己的服務或活動範疇內,都有義務締造一個更公義、仁愛及和平的社會。就如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最近在接受以色列政府頒發的耶路撒冷文學獎時指出,作為一個文學創作者,他透過書寫被視為微不足道的平民弱者故事,來對抗既有權力和體制。每當創作時他都緊記:「以卵擊石,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他表明不會直接發表政治信息,但明知迦薩平民百姓被以色列的戰火催殘,他選擇臨當地在以色列總理面前開口說話,指出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尊嚴,每個生命都應受到重視。(而在他出席頒獎禮前,日本輿論一直要求他拒絕領該獎項,避嫌支持以色列政府的軍事行動。)這在在表明他的道理勇氣!
作為宗教領袖,亦有其方式表達他對社會的關懷,特別是對有損人性尊嚴和人民福祉的事情,包括宗教自由被剝奪。遊行集會未必是湯主教參與社會的方式,但不少教友和社會人士仍希望在重要的人權和公義的議題上,看到教會領袖繼續發揮其道德力量,肩負社會良心的角色。而我們作為信徒的,就應如湯主教所言,加強認識瞭解教會社會訓導,並以此為基礎爭取社會正義。
公教報 2009.04.26
The greatest treasures of life are peace of mind, togetherness, relationships and love. ~ Mee-yin Mary Yuen 阮美賢
Sunday, April 26, 2009
Friday, April 17, 2009
水中之書帶來的美麗連繫
最近看了香港話劇團的「水中之書」和「美麗連繫」,都有令人感動之處,令我想到人與人之間的連繫和生命中所追求的美善,特別是生活在都市的人所面對的種種挑戰背後所需的精神支持。
在水中書寫,圖象轉舜即逝;在生命中相遇的人,也可能只是萍水相逢,未及深入認識,或已成為生命中的過客。因此,若不與相遇的人好好溝通,付出努力建立關係,則生命中出現的人可能是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我感到這兩齣話劇都在告訴我要懂得分辨人生的價值優次和珍惜與家人朋友的關係。
「水中之書」透過一位生活得並不快樂的「快樂學」教師Vivienne提出何謂快樂?如何才可得到快樂?什麼人才會快樂?對這位快樂學教師的男朋友來說,能夠事業有成、賺到大量金錢、能完創業夢大展拳腳就是快樂。然而,對Vivienne卻不然,她追求的不是物質的擁有,而是另一層次的東西,最初連她自己也不清楚是什麼的東西……直至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坪洲的老屋中遇上一個被關在屋裡的小女孩水兒,並與她建立了一段親密的關係,讓她在交錯的時空中認識她失去的父母,她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所珍惜的是怎樣的人際關係。
水兒又何嘗不是在這段特別的關係中認識自己和何謂快樂呢!當水兒從Vivienne姐姐口中知道快樂過後可能會不快樂,她曾想過,不如索性不要經驗當前這快樂的一刻,則往後不會感到傷感和痛苦。但後來她想通了,她要珍惜當下,好好享受和保存現在快樂的一刻,並感謝帶給她快樂的人。這快樂的時刻日後可能成為自己重要的精神支柱,特別在自己困難的境況中,甚至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故事發展下去,得知兩人的真正關係及水兒的遭遇時,更教人對這段短暫而深刻的關係動容。
我一邊看,一邊想到自己生命中遇到的人,也感到有些感觸。我絕對同意水兒所言,必須珍惜和享受快樂的一刻和感謝帶給自己快樂的人;而且對Vivienne所說,要把握與有緣相遇的人進一步建立關係的機遇,尤其產生共鳴。正如她在陌生的祖家與偶遇的水兒建立一段刻骨銘深的關係,若她當日讓水兒輕易溜走,則不可能發展日後的關係。正是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論是親情、友情、愛情,是帶給人最大的快樂和最美好的回憶,亦是最美麗的連繫。
在水中書寫,圖象轉舜即逝;在生命中相遇的人,也可能只是萍水相逢,未及深入認識,或已成為生命中的過客。因此,若不與相遇的人好好溝通,付出努力建立關係,則生命中出現的人可能是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我感到這兩齣話劇都在告訴我要懂得分辨人生的價值優次和珍惜與家人朋友的關係。
「水中之書」透過一位生活得並不快樂的「快樂學」教師Vivienne提出何謂快樂?如何才可得到快樂?什麼人才會快樂?對這位快樂學教師的男朋友來說,能夠事業有成、賺到大量金錢、能完創業夢大展拳腳就是快樂。然而,對Vivienne卻不然,她追求的不是物質的擁有,而是另一層次的東西,最初連她自己也不清楚是什麼的東西……直至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坪洲的老屋中遇上一個被關在屋裡的小女孩水兒,並與她建立了一段親密的關係,讓她在交錯的時空中認識她失去的父母,她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所珍惜的是怎樣的人際關係。
水兒又何嘗不是在這段特別的關係中認識自己和何謂快樂呢!當水兒從Vivienne姐姐口中知道快樂過後可能會不快樂,她曾想過,不如索性不要經驗當前這快樂的一刻,則往後不會感到傷感和痛苦。但後來她想通了,她要珍惜當下,好好享受和保存現在快樂的一刻,並感謝帶給她快樂的人。這快樂的時刻日後可能成為自己重要的精神支柱,特別在自己困難的境況中,甚至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故事發展下去,得知兩人的真正關係及水兒的遭遇時,更教人對這段短暫而深刻的關係動容。
我一邊看,一邊想到自己生命中遇到的人,也感到有些感觸。我絕對同意水兒所言,必須珍惜和享受快樂的一刻和感謝帶給自己快樂的人;而且對Vivienne所說,要把握與有緣相遇的人進一步建立關係的機遇,尤其產生共鳴。正如她在陌生的祖家與偶遇的水兒建立一段刻骨銘深的關係,若她當日讓水兒輕易溜走,則不可能發展日後的關係。正是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論是親情、友情、愛情,是帶給人最大的快樂和最美好的回憶,亦是最美麗的連繫。
Thursday, April 9, 2009
為門徒洗腳的耶穌
「若我作為主子、為師傅的,給你們洗腳,你們也該彼此洗腳;我給你們立了榜樣,叫你們也照我給你們所做的去做。」(若13:14-15)
今天是聖週四主的晚餐,若望福音記載的是有關聖體聖事的另一個禮儀:耶穌為他的門徒洗腳。這故事提醒我們,作為耶穌的追隨者,我們要效法他的表率,一生服務他人,謙卑自下,這樣耶穌就會臨在我們當中。
在當時的社會和環境,為人洗腳,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在那炎熱、乾燥的天氣下,地上都是垃圾和畜糞,人們的腳都氣味難聞,有些更長了瘡癬。所以,為他人洗腳殊不簡單,有時替賓客洗腳是表達一種殷勤接待,學生替老師洗腳是表示敬意和兩者之間的親密情誼,但老師是絕不會給學生洗腳的。而耶穌作為師傅竟為門徒洗腳,完全扭轉了當時社會的地位角色關係,更遠超過福音中都經常出現的財富和地位的倒置關係。他表達出,在天主前應有的態度,即要互相尊重、互相事奉,對團體中需要關注、照顧、醫治的人,更要特別留心,這樣做亦是在天主面前府身。
這樣的服務和敬重方式,並不是我們今日社會的主流風氣。在工作環境也好,在教會團體中也好,社會上不同群體之間的共處也好,往往未能夠做到互相尊重互相體諒。有時候,利益當前,或自己也面對困境,因而會忽略了其他人的需要,甚至埋怨其他人。
再讀這段經文,想到耶穌面對苦難和死亡的前一刻,仍不忘謙遜而下跪,透過自己的親身示範,表達了對門徒的愛,我們作為耶穌的門徒,更要反省自已可有時刻以事奉的心情,將一切呈獻給天主。
今天是聖週四主的晚餐,若望福音記載的是有關聖體聖事的另一個禮儀:耶穌為他的門徒洗腳。這故事提醒我們,作為耶穌的追隨者,我們要效法他的表率,一生服務他人,謙卑自下,這樣耶穌就會臨在我們當中。
在當時的社會和環境,為人洗腳,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在那炎熱、乾燥的天氣下,地上都是垃圾和畜糞,人們的腳都氣味難聞,有些更長了瘡癬。所以,為他人洗腳殊不簡單,有時替賓客洗腳是表達一種殷勤接待,學生替老師洗腳是表示敬意和兩者之間的親密情誼,但老師是絕不會給學生洗腳的。而耶穌作為師傅竟為門徒洗腳,完全扭轉了當時社會的地位角色關係,更遠超過福音中都經常出現的財富和地位的倒置關係。他表達出,在天主前應有的態度,即要互相尊重、互相事奉,對團體中需要關注、照顧、醫治的人,更要特別留心,這樣做亦是在天主面前府身。
這樣的服務和敬重方式,並不是我們今日社會的主流風氣。在工作環境也好,在教會團體中也好,社會上不同群體之間的共處也好,往往未能夠做到互相尊重互相體諒。有時候,利益當前,或自己也面對困境,因而會忽略了其他人的需要,甚至埋怨其他人。
再讀這段經文,想到耶穌面對苦難和死亡的前一刻,仍不忘謙遜而下跪,透過自己的親身示範,表達了對門徒的愛,我們作為耶穌的門徒,更要反省自已可有時刻以事奉的心情,將一切呈獻給天主。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