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15, 2006

教會領袖如何實行愛德

陳日君主教被教宗本篤十六世擢升為樞機,不但在教會中被視為值得感恩和慶賀的事,在社會上亦掀起不少討論和回響。除了中梵關係外,傳媒以至教會人士都關心,主教成為樞機後會否改變其敢言作風,繼續為弱勢社群發聲。有人指主教言論偏激過火,發言時過於直率欠缺理據和技巧;亦有人認為他關心民主人權,是教會和社會的良心,是一股不可多得的道德力量。意見可謂南轅北轍。

其實,現時對陳主教言論之評價,即使在教會中,不少是取決於評論者自己的政治取向或社會位置,多於如何看一個教會領袖應肩負的角色或教會的社會使命。這裡牽涉到的問題涉及幾個層次,即當富爭議性的社會事件出現時,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應以甚麼基礎、站在甚麼位置作回應?我們又期望教會領袖如何履行教會的社會使命、實行愛德?我們又應以甚麼態度面對教會領袖的呼籲?

有關回應爭議性事件,如居港權問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以至對世貿的抗爭方式,以及政制改革等,我們當以基於福音精神的教會社會訓導為出發點,以重視人性尊嚴和與弱勢社群團結的原則為大前題,辨別當中涉及的倫理價值,反省自己所站的位置。有些人認為社會訓導文件艱澀難明,但其實其精神和要旨與福音如出一轍。剛踏入四旬期,是再次反省福音喜訊的時候,即耶穌基督受難、死亡和復活的意義。四旬期的道路,就是要我們透過齋戒、戒絕、祈禱、善行,把人類從不義的重軛下解放出來,從非人性的狀況中解救出來(依五十八6)。天主要求我們像先知們所說的那樣進行齋戒,即戒絕不公義的行為,戒絕我們對身邊的窮人、受苦的人及處處困境中的人的冷漠態度和視若無睹;戒絕一切自私和放肆的行為;而要全心轉向他人,聆聽有需要的人的哭泣和申訴。我們的牧者和領袖不也是要傳揚這喜訊,為人類帶來希望嗎?

至於教會領袖履行社會使命的問題,我們不期望我們的主教要像菲律賓主教般呼籲人民上街推翻獨裁政權,但正如教宗在剛頒布的通諭《天主是愛》中所言,對不公義的事情教會不可袖手旁觀。愛德要求實踐正義。一個受人尊敬和欣賞的教會領袖,除了要有深厚的屬靈氣質,從祈禱中辨別天主的旨意,好好牧養教會的羊群外,關心教會所處身的社會狀況和人民疾苦亦是責無旁貸的。因此,在有需要時為沒有權力的一群作出道德的呼喊,向當權者指出不公義的政策,向擁有社會大部份財富者指出世上資源的真正主宰和用途是理所當然的。這是愛德的具體實踐。事實上,加強教會的先知角色正是教區會議的其中一項牧民工作重點。主教不單在涉及公義和人權的問題上發言,更走進人群中親身接觸和關懷最受忽略最微小的人,包括新移民、世貿示威者;亦不厭其煩地透過各種渠道詳細論述其觀點理據,只是不少人只著眼於傳媒的一兩句引言,而忽略了他背後的動機和出發點。

筆者同意在教會內可就社會政治問題採取不同立場,亦必須有足夠的空間作討論辯論,但在表達一己意見前,必須掌握和明瞭教會在有關問題所涉及的倫理教導,以及透過祈禱作辨別。真正的祈禱能使我們更加敏感,因為天主的眼睛和天主的心,強化了我們的知覺。而主教、神父和導師均有責任向信眾講解社會訓導,指出那些有違教會重視的道德價值的不公義現象,以便教友作出辨別和判斷,勸勉信眾作自我轉化,同時參與革新社會,共同建設更合符人性尊嚴的世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