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king at the wars and conflict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the poem "Hatred" of Polish poet Wislawa Szymborska tells us a lot.
仇恨 ~辛波絲卡
你看,她至今仍效率十足,
仍勇健如昔——百年來我們的仇恨。
她輕易地跨過最高的障礙。
她敏捷地撲攫,追捕我們。
她和別的感情不同。
既年長又年輕。
她生存的理由不假外求。
如果睡著,她絕非一睡不起。
失眠不會削弱她的力量,反而使之元氣大增。
任何宗教——使她預備,各就各位。
任何祖國——助她順利起跑。
公理正義在剛開始也挺有效
直到仇恨找到自己的原動力。
仇恨。仇恨。
她的臉因性愛的狂喜而扭曲變形。
噢其他的情感,無精打采病病懨懨的。
同胞愛何時開始吸引人群?
悲憫可曾首先抵達終點?
懷疑可曾真的煽動過群眾?
只有仇恨予取予求。
聰明,能幹,勤奮。
需要提及她所創作的歌嗎?
她為史書增添的頁數嗎?
她在無數的市區廣場和足球場所鋪下的人類地毯嗎?
讓我們正視她:她懂得創造美感。
午夜天空熊熊的火光。
粉紅黎明時分炸彈引爆的壯麗景觀。
你無法否認廢墟的悲情可激勵人心,
並且自其中突起的堅固圓柱具有某種淫穢的幽默。
仇恨是對比的大師:
在爆炸與死寂之間,
在紅色的血和白色的雪之間。
最重要的是,
她對她的主導動機從不厭倦——
高居污髒受難者上方的無懈可擊的劊子手。
她隨時願意接受挑戰。
如果必須稍等片刻,她也願意。
據說仇恨是盲目的。
盲目的?
她擁有狙擊手的敏銳視力
而且毫不畏縮地凝視未來,
捨她其誰。
The greatest treasures of life are peace of mind, togetherness, relationships and love. ~ Mee-yin Mary Yuen 阮美賢
Thursday, January 24, 2008
Tuesday, January 22, 2008
聽花落誰家的聯想...經濟掛帥的發展觀與環保相容嗎?
偶爾在電視金曲頒獎禮中聽到李克勤的「花落誰家」,細聽歌曲及品味歌詞後,令人既感動又感觸。填詞人慨嘆:「聽說發達只有興建,蓋夠八十層吧/聽說過活只有改變,變到再沒童話/聽說進步黑臉琵鷺,盡管犧牲一下/牠一張臉,已給你記憶風化…」歌曲道出在都市化下環境受到破壞,因追求所謂的「發展」、「進步」和維持生活,而肆意興建高樓,破壞自然界花草鳥獸的棲息處,導致氣候反常,美麗的大自然不復再。這不正是今天香港以致其他世界大城市的寫照嗎?
一直以來,不少國家因推動經濟發展而使用大量能源;工商業發展、汽車及飛機以致日常生活所用的燃料,均導致排放大量溫室氣體,近年已看到人類肆意使用能源的災難性後果。
過去一年,有關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育的消息可謂絡繹不絕。在國際上,除了有關風暴、洪水、乾旱、熱浪等氣候災難的新聞外,聯合國跨政府氣候專家小組發表了四份報告,指出全球暖化對經濟民生所構成的重大危害,並揭示全球暖化所帶來的災難並非純然天災,反而九成是人為因素造成。
該小組與積極抗暖化並參與拍攝電影「絕望真相」的前美國副總統戈爾,於去年分享了諾貝爾和平獎,進一步喚醒世人關注地球暖化,呼籲世界各國開發可再生能源,減排溫室氣體,而個人則要盡量節省能源。可惜十二月在峇里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結果卻令人失望,因為會議沒有任何結論,只有一個共識,就是在2009年,或最遲2012年,全世界要簽署一個新的、類似京都議定書減碳的公約;但這個共識可能只是各說各話,各自表態。
在香港,因天星和皇后碼頭的保育行動,令發展和保育成為社會的討論議題,使人再思甚麼是可持續發展。而曾特首更提出了「進步發展觀」,指出政府會在經濟、規劃保育、環境等各方面取得平衡。
然而,一些環保組織成員及保育人士已指出,香港政府的進步發展觀把發展只界定為經濟增長,把美好生活環境只建基於物質基礎之上,因而鼓吹一個不斷消費的社會經濟體系,把城市規劃化約為地產項目或大型商場,把富有文化歷史價值的建築移為平地。這恰恰與建設一個可持續和美好的居住環境背道而馳。事實上,過去十年,香港的私家車增長了百分之十四,人均的固體廢物增加了百分之廿一,老樹少了百分之十五,用電量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二。這正好反映因人類在尋求生活進步之餘,卻因過份追求物質和經濟發展而忽略了生態的永續性和多元性。
可見種種涉及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的問題,都與更深層的發展觀念、消費主義主導下的生活形態,以及我們自覺與萬物的關係有關。政府與企業推行各項減少排放氣體和廢物的措施,鼓勵節省能否和循環再用固然重要,但更根本的是正視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確認人不可因自身利益而破壞自然界,以及重新界定(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不要因經濟效益而犧牲環保和保育。
天主教會一直強調,我們追求的應是人性的全面發展,而不只是標榜文化技術或經濟物質方面的發展,而且要注意世界各地和我們後代的需要。因此,我們有責任抗衡一切以經濟增長和消費為主的意識價值體系,並以生活實踐和倡議方式追求一個健康及與大自然共融的美好生活。否則,即管擁有,在不久的將來,一切也會變得罕有!
「花落誰家」music vide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xp94Q7GeUM
一直以來,不少國家因推動經濟發展而使用大量能源;工商業發展、汽車及飛機以致日常生活所用的燃料,均導致排放大量溫室氣體,近年已看到人類肆意使用能源的災難性後果。
過去一年,有關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育的消息可謂絡繹不絕。在國際上,除了有關風暴、洪水、乾旱、熱浪等氣候災難的新聞外,聯合國跨政府氣候專家小組發表了四份報告,指出全球暖化對經濟民生所構成的重大危害,並揭示全球暖化所帶來的災難並非純然天災,反而九成是人為因素造成。
該小組與積極抗暖化並參與拍攝電影「絕望真相」的前美國副總統戈爾,於去年分享了諾貝爾和平獎,進一步喚醒世人關注地球暖化,呼籲世界各國開發可再生能源,減排溫室氣體,而個人則要盡量節省能源。可惜十二月在峇里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結果卻令人失望,因為會議沒有任何結論,只有一個共識,就是在2009年,或最遲2012年,全世界要簽署一個新的、類似京都議定書減碳的公約;但這個共識可能只是各說各話,各自表態。
在香港,因天星和皇后碼頭的保育行動,令發展和保育成為社會的討論議題,使人再思甚麼是可持續發展。而曾特首更提出了「進步發展觀」,指出政府會在經濟、規劃保育、環境等各方面取得平衡。
然而,一些環保組織成員及保育人士已指出,香港政府的進步發展觀把發展只界定為經濟增長,把美好生活環境只建基於物質基礎之上,因而鼓吹一個不斷消費的社會經濟體系,把城市規劃化約為地產項目或大型商場,把富有文化歷史價值的建築移為平地。這恰恰與建設一個可持續和美好的居住環境背道而馳。事實上,過去十年,香港的私家車增長了百分之十四,人均的固體廢物增加了百分之廿一,老樹少了百分之十五,用電量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二。這正好反映因人類在尋求生活進步之餘,卻因過份追求物質和經濟發展而忽略了生態的永續性和多元性。
可見種種涉及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的問題,都與更深層的發展觀念、消費主義主導下的生活形態,以及我們自覺與萬物的關係有關。政府與企業推行各項減少排放氣體和廢物的措施,鼓勵節省能否和循環再用固然重要,但更根本的是正視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確認人不可因自身利益而破壞自然界,以及重新界定(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不要因經濟效益而犧牲環保和保育。
天主教會一直強調,我們追求的應是人性的全面發展,而不只是標榜文化技術或經濟物質方面的發展,而且要注意世界各地和我們後代的需要。因此,我們有責任抗衡一切以經濟增長和消費為主的意識價值體系,並以生活實踐和倡議方式追求一個健康及與大自然共融的美好生活。否則,即管擁有,在不久的將來,一切也會變得罕有!
「花落誰家」music vide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xp94Q7GeUM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