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15, 2005

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悼念


教宗與弱勢社群及第三世界的關係
(二零零五年四月十五日維園祈禱會分享)

四月二日教宗終於離開我們,回到天主的懷抱。在他的遺言中,令我印像最深刻的是:「愛可以轉化心靈,帶來和平。」

上星期,在堂區參加教宗的追思彌撒時,我腦海出現一段經文,是保祿致格林多人前書中有關愛可超越一切的經文。大意是說:任何人即使能說人間和天使的語言;有先知之恩和各種知識,全備的信心;奉獻所有財產和捨掉生命;如果沒有愛,則說話成為噪音,行為變得無意義,所做的變得無價值,對自己無益。

我祈禱時心中在想,教宗必定曾多次以此經文祈禱默想,且非常明白當中的意義,並推動他用愛去說話、去作先知、去奉獻財物及一切。教宗的一生可以說是以愛實踐使命的活生生的見證。

究竟,教宗所指的愛是指什麼呢?我想起教宗的一番話。去年十月在羅馬參加一個有關正義和平的會議時,我與其他參加者有機會一起與教宗會面。當時教宗鼓勵我們,要積極從事愛德的工作,以見證基督的愛;而行愛德除了傳統所理解的慈善工作外,更包括「社會和政治愛德」。他指出,這樣的愛德會推動社會發展,使人類的勞動、經濟和政治活動變得充滿生氣活力,為各民族之間的和平、正義和友愛奠定基礎。

此外,教宗亦呼籲全球天主教徒投身「社會成聖之道」,即把福音價值帶進追求正義和平、以及推動人權的工作中。他強調,在社會問題全球化的時代,教會邀請每個人承認和肯定:人乃是社會生活及社會各範疇的中心,正如他曾在亞洲主教會議的文件《教會在亞洲》指出,「要全球化不要邊緣化」,即是在面對經濟和文化全球化時,不可將人邊緣化,而要肯定每個人的價值。在當代複雜的社會實況中,有更迫切需要對社會帶出福音精神。 

今天重溫這信息,並以他的言行作背景,包括他的社會通諭、講辭、和到世界各地作牧民探訪,更反映出教宗本身示範了這種社會和政治愛德及社會成聖的內涵。

在他的言行中,他經常將耶穌的教導連繫到物質主義帶來的問題、對貧窮人的責任、財富入息分配的問題,以及因種族、貧窮、極權統治、身體殘障及年齡帶來的邊緣化問題。他對這些問題的關注亦是他最為人稱許之處。

在此,我想就他的著作、講話及牧民探訪中有關對邊緣社群及為人忽略的問題的關注作幾點反省。

首先,要感謝上主給予我們一位領袖,作為關懷弱小者的榜樣,但我們不要將他只看作一位英雄,而自己則毫無能力作任何改變,我們要問自已可以做什麼

最近,我正在看一本書,是教宗向駐梵蒂岡外交人員的講辭匯篇;每年一月,教宗都與這些外交人員一起檢視世界局勢,並辨別令人欣喜及擔憂的發展。雖然教宗講話的對象是外交人員,但其實他的說話不只局限講給外交人員聽,還伸展及外交人員所代表國家的人民。目的是為宣揚正義和平及人類團結的精神,在人類中建設天國。

在他的講話中,我看到教宗對人的關懷,他經常強調每一個人基於尊嚴都是平等的;而一國主權的倫理基礎亦在於維護人民的尊嚴,所以政府必須維護大眾公益,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

他指出人類最大的敵人是自我中心及追逐權力,不少人以種族文化背景不同為藉口,控制其他在社會經濟地位不同的人民及社群,甚至以暴力及殺戮對待,造成社會分化,甚至人命傷亡,使人類對未來失去希望和信心。但教宗深信國際間的互相團結支持可克服困難。

教宗又指出,為基督徒來說,另一跨越困難的方法是:我們視每一個人為兄弟姊妹。若我們願意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則世界會變得喚然不同。基督徒群體有責任公開表明,人是上主的肖像,沒有任何政權、政治計劃或意識形態可以矮化人類,防止人類發展所長及像耶穌一樣關愛其他人。因此,教宗積極呼籲及推動對話、互相寬恕及和解。他相信沒有東西可阻止人步向美善。

現在,當我們向教宗致敬時,不要只停留在哀傷的層面去哀悼一位英雄,而是要感謝我們有這樣一位關懷人類,關懷最為人忽略的人作我們的精神領袖,並應承諾效法他愛人的精神。 

第二是有關我們的視野,我們要有宏觀的視野去關懷被忽略和邊緣化的社群和民族,這要透過親身接觸、直接瞭解。


教宗掌握世界局勢、注意到被人忽略的人民的需要和境況、洞悉社會上缺乏的價值,不只是靠書本和資料,或顧問的意見,他更身體力行,親自多次到世界各地接觸不同的人。他不只接見官員顯貴,更與貧窮及被人邊緣的人溝通。他尤其關心第三世界的人民及受苦的人民。

例如他多次到非洲、拉美及亞洲,亦到過戰亂頻繁的中東、南亞等地方。他特別記掛非洲人民,因為非洲是一個被人忘記和遺忘的地區。他曾說過,「非洲是一個充滿問題的國度。大部份的非洲國家;都處於極度貧困當中,而原本已不多的資源又得不到妥善管理,加上政局不穩和社會欠缺方向。結果是人民長期處於悲痛、戰爭和絕望中。在一個被富裕國家和強權所操控的世界,非洲已變得微不足道,經常被遺忘和忽略。」教宗更以聖經中一個大家非常孰識的故事比喻非洲人,即在慈善的撒瑪利亞人故事中,那個從耶路撒冷步向耶利哥,被強盜搶劫毆打的人,他與非洲人民一樣受傷、患病、被邊緣化和被遺棄。然而,教宗對非洲人民的關心不只於同情,他亦意識到非洲正在遂步進步中中。

此外,教宗亦與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人溝通對話,包括與猶太教徒與伊斯蘭教徒對話及道歉。他提醒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不應帶來分裂,而是互相豐富;我們要發展互相信任及建立團結的條件。他說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比物質上的交易更重要。

他亦為宗教少數人士及政治異見者爭取人權。凡此種種,都看到他的經歷及體驗影響他對弱小者的關懷;而他對人人平等的信念及被遺棄者的特別眷顧又促使他親身探訪弱少者和為他們打氣。 

我們要效法教宗有宏觀的視野,關懷其他民族,以開放的胸襟瞭解其他人民面對的問題。但這不表示我們忽略本地的問題,我們要以同樣的態度了解香港現況,了解香港邊緣社群的需要,例如新移民、少數族裔人士、外地勞工、殘障人士等,不要被成見或個人利益所蒙蔽,而要反省自己對人的態度,透過接觸和聆聽正可以破除偏見,擴寬視野和胸襟。 

最後一點想分享的,是有關言行一致

我們看到教宗不只是一位理論家或思想家,雖然他的確有很豐厚的著作,他更將他的想法付之實踐。他身體力行出訪各國探訪,接觸貧窮邊緣社群,表達關懷,給予希望,又與不同背景的人對話溝通,打破隔膜,又向世人就教會過去所犯的錯誤道歉,實踐修和,凡此種種讓我們看到教宗真的能做到知、言、行合一。

所以,我們亦要問自己,當我們說要關心窮人,反對浪費資源和物質主義的時候,自己是否亦過著奢華的生活模式和經常購買不必要的東西?當我們反對種族和階級歧視時,我們又如何對待較深膚色的外籍人士,包括家務助理員?當我們說要照顧貧窮弱小者時,我們是否與其他人一樣,覺得年長者或殘障人士是社會的負擔、對社會沒有價值,因而不應浪費資源在他們身上呢?

今晚,我們有機會聚集在維園向教宗政敬,就讓我們默想一吓,自己可以如何延續教宗的愛人精神,特別對貧窮弱小者及第三世界被人忽略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