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9, 2010

加深信仰經驗的宗教音樂


去年十月,美國柏克萊方濟會神學院為慶祝四十週年紀念,舉行了一場紀念音樂會,由神學院的新舊師生演奏由他們創作的宗教音樂作品,並藉此籌款成立獎學金培養這方面的人才。筆者與幾位同學有幸參與了這場音樂會,音樂會完畢,大家異口同聲說:這真是一次美妙的經驗!我們都被感動了,好像經歷了一次懾人的靈修之旅,心情久久未能平伏。


音樂會中的作品不是全然陌生,好幾首歌曲在神學院及堂區舉行的彌撒中已聽過,曾與其他教友一起詠唱。這些歌曲不但旋律悅耳動聽,歌詞亦富啟發性。因此,在彌撒中聽過一、兩次後已留下深刻印象,只是不知由誰作曲填詞罷了。這次在音樂會中再次聽到這些作品,而且部份更由原作者演奏或演唱,為筆者來說實在是一驚喜!


由於美國西岸的灣區聚居了不少亞裔人口,故教友當中也有不同族裔的人士。為配合當地教會需要,令教友更感親切,有些宗教音樂在歌詞中加插了亞洲語言。而在音樂會中,其中一首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歌曲,是作曲者採用了十多種語言在結尾部份唱出「多謝」,以示教會的包容性,在教會大家庭內無分種族國界。


無容置疑,音樂是世界的共通語言,旋律能震撼心弦。因此,音樂具有普世幅度,古今中外的音樂都有可能引起人的共鳴。然而,音樂亦可以有本地的特色,以配合不同環境的需要,傳統的中樂與非洲音樂就有很大分別,但各有動人之處。


就宗教音樂而言,它既是人向神表達讚美和崇敬之情的途徑,亦有助激發人虔敬之心,在內心深處更渴望與主接近。故宗教音樂不必拘泥於音樂的時間性或類型,認為只有某時某地創作的音樂才是有價值和可採用;筆者認為,只要音樂能加深人神之間的契合,切合教友的需要,則應以開放的態度接納不同類型的宗教音樂,而不應把一切當代創作拒之門外,因它們亦能在禮儀中起著重要作用。否則,筆者便在沒有機會在禮儀中聽到像文章開首提及的當代創作了。 


當然,不同的埸合需要不同的宗教音樂;莊嚴隆重的場合需要莊嚴的音樂,以年青或中年為主的教友團體可容納更多當代創作,包括慢板的和輕快的音樂,而靜修時當然需要適合默想的寧靜和平的音樂。


去年的一次個人靜修中,偶然在飯廳發現幾張由菲律賓某修會出版的宗教音樂光碟,於是留下來聆聽欣賞。筆者一邊聽音樂,一邊細閱歌詞,原來當中不少是由聖詠改寫成的。一直聽一直聽,對歌詞中的讚美上主之情甚有共鳴,而美麗的音樂則彷彿把人引領到上主的身旁,這就是宗教音樂奇妙之處,不是追求陶醉的感覺,而是能使人與上主更加接近。



(刊於公教報 2010.8.15)

Sunday, August 8, 2010

華人基督徒婦女口述歷史


新書推介:《華人婦女與香港基督教口述歷史》

上主創造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每一個人背後都有一個獨特的故事。看畢由香港中文大學黃慧貞教授和蔡寶瓊教授策劃和編輯的《華人婦女與香港基督教口述歷史》,更令筆者深感不少看似平凡的基督徒婦女,其實擁有不平凡而感人的一生。

書中記載了二十二個華人基督徒婦女的故事,包括來自天主教和基督教不同宗派的婦女。她們都是年過七十,生於二、三十年代的國內或香港,當中最年長的已屆九十高齡;她們閱歷豐富,為家庭、教會和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她們的一生可謂各自精彩,細閱她們的故事不但令人大開眼界,使我們這些未嘗過戰亂和流徙之苦的一代,看到上一代女性如何在艱難的處境中成長,更讓筆者從不斷自強和知所感恩的基督徒婦女身上反省自己的信德和使命。然而,正如黃慧貞教授在前言中指出,「華人基督徒婦女在香港扮演的角色和貢獻,不論在香港歷史或是香港基督教歷史之中均鮮有提及,有關她們的歷史差不多是一片空白。」這本書正好填補這片空白。

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所有故事均由故事主人翁親自口述,從她們的角度描述自己的生命故事。雖然訪問者在訪談時有提出問題,而撰文者也有加入感想,但寫成的故事都經當事人審閱。因此,可以說故事是用她們的語言和聲音發聲,其中一位婦女更直言,她童年時不愉快的經歷,在父母過世後一直很想說出來,但苦無機會,直至是次的訪問,才可以把心意全說出來。

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從她們的童年(甚至她們的父母)時代開始,直至現今的生活,跨越了不同年代,但她們的遭遇各有不同,背景差異甚大,故每個故事都有其獨特之處。全書分為四部份,側重點有所不同,分別是「穿過歷史的流年」、「進出家門內與外」、「在廳堂與廚房之間」和「巾幗不讓鬚眉」,當中道出了童年時生逢亂世的流徙生活和成長歷程,全心全意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如何同時兼顧家庭和工作,以及如何在社會和教會中闖出一番事業和擔任領袖角色。

成長在經濟開始起飛、生活相對安穩的香港,筆者對於書中那些一個個因生活在亂世而飽受風霜,但最終也咬緊牙關熬過來的人生片段尤其印象深刻,令人動容。筆者一邊閱讀這些不一樣的基督徒婦女故事,一邊在想,這些女性究竟是憑著什麼力量,令她們克服種種困難,走過這段艱辛歲月,並肩負起照顧家人的重擔而亳無怨言?又,是什麼因素令這些女性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仍能努力學習,幹出一番事業來?可能正如其中一位婦女所言,她們不是要像中國女人般認命,而是相信神的安排,「祂讓我受磨練,學會珍惜,不要驕傲。」

書中亦記述了五位天主教徒的故事,她們都選擇過獨身生活,全身投入教會事奉和工作。她們都在年少時就讀於教會學校,在學校或堂區參與宗教活動和社會服務,因而有機會接受培育,並在日後成為出色的女性領袖。有幸參與部份訪談和撰文,筆者深深感受到她們的委身精神和對上主的感恩之情,因而在遇上任何困難時,信仰都不會因此而動搖。

2010.8.8 公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