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8, 2010

愛你的仇人

你們一向聽說過:『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瑪5:43-44)


每當基督徒被問到,什麼是耶穌的倫理教導核心時,大部人都會即時想到「愛你的近人」,而且會引用耶穌向門徒所說的兩條最大的誡命,即愛天主和愛鄰人。至於誰是我們的近人和如何去愛他們呢?在今日的福音中,耶穌為我們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即愛近人包括愛我們的仇人,這是對我們的待人態度的挑戰。


為一般人來說,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比較容易,畢竟他們與自己有親密的關係;關心與我們沒什麼關係的老人家和智障人士也不不太難,因為我們都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然而,要我們主動愛那些雖不至不共戴天或世仇,但或許會令我們感到煩厭和沒有什麼好感的人卻絕非易事,而且是一大考驗。耶穌就是要挑戰我們的耐性和容忍度,挑戰我們既定的想法和待人處事態度。


另一個耳熟能詳的福音故事──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比喻,正好為愛仇人的教導作了具體的說明和示範。這故事突出之處並非那位撒瑪黎雅人對一位被傷害和處於困境的人的善心和憐憫,而是他是一位撒瑪黎雅人──猶太人人的世仇。他竟出錢出力細心地照顧仇人,至於那些同族的肋未人和經師,地位顯赫有權有勢,卻對自己人不屑一顧。


放在今日的社會中,我們對哪些人沒有什麼好感,覺得他們煩厭,甚至認為他們是社會的敵人呢?是有色人種、難民、移民?


或許,在今時今日的中國社會,因民族或宗教原因成為仇敵的不多,卻存在很多政見立場和階級不同的人。人們面對的不只是愛仇人的挑戰,而是在面對仇敵的仇敵受傷害時,是否仍有勇氣表達對他們的愛?因為這時候,不只是是否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和作出行動去愛仇敵,而是有可能因愛仇敵的仇敵而作出犧牲!


從這憐憫近人和愛仇人的教導和近期國內發生的事,我進一步推想,類似的故事在中國社會正不斷發生,而且挑戰更大。


一位母親的兒子因誤食有毒奶粉而身體受傷害、一位父親的兒子因建築商偷工減料而在地震中慘被活埋、一位農民因地區政府強行收地發展而失去家園,他們都像路經耶利哥的猶太人被搶去財物或自己或至愛的身體受傷害。他們身心都遍體鱗傷而被遺棄;向政府部門申訴不被理會,向再上層當局陳情,希望得到賠償或取回公道,卻反被指生事和破壞國家形象。那些有權力人士就像肋未人和司祭,對受傷害的老百姓不聞不問,甚至進一步壓迫他們。這時候,只有國內的維權律師某願冒險為百姓透過法律取回公道。可惜的是,他們沒有撒瑪黎雅人般「幸運」。撒瑪黎雅人除了被猶太人看不起外,也沒有遭受嚴重的政治迫害或人身安全受威脅。但不少維權律師卻被當局警告、威嚇、停牌、起訴、拘禁,甚至失蹤,生命安全與否也不得而知。


其實,國內維權律師並不視政府為仇敵,他們只是出於正義和法理精神協助受害者和家屬。只是政府卻習慣了把所有動搖管治權威的人視為敵人而多方打壓,哪管是出於善意和幫助無辜受害者。


活在今日的中國社會,當然要為仇人和迫害者祈禱,同時,更要為那些面對危險仍願意為敵人的敵人而付出愛的人祈禱。


Saturday, February 20, 2010

牧者的身教與言教

一句不經意的說話,一個隨意的行為,可能為當事人來說是漫不經心,微不足道,但聽在其他人的耳,看在其他人的眼裡,卻可能做成很大影響,哪管是正面或反面的。

所以,時常說,父母和老師的身教和言教同樣重要,甚至身教的份量比言教更重。一位父親如在家中講電話時經常破口大罵下屬同事,又怎樣勸說在學校與同學吵架的兒子,同學之間要相親相愛?一位購物狂的母親可以如何說服女兒不要亂花錢打扮買名牌?一位業餘熱衷炒股票的老師,又如何能阻止學生賭波賭馬?在社會層面,口中常說支持民主發展、追求公平社會的政客和既得利益者,為求己益,不擇手段,又如何取信於民?這些言行不一的事在現實中經常出現,效果如何大家當然心中有數。

而在教會內,司鐸和牧職人員不但要宣講天國的喜訊,更肩負起見證的重任,所以,一位牧者所宣講的信息是否具說服力,端乎他的行為是否與所宣講的一致,至少對筆者而言如是。

幾個月前的某天,筆者參加了神學院的開學彌撒,彌撒後重遇奧神父,一位美國方濟會士,亦是幾年前認識的一位老師,現時已退休。他主動上前與筆者擁抱,我們互相問候寒喧一番。我想起當年第一次遇見他的情境,仍歷歷在目。地點亦是在聖堂內,當時他主持黃昏彌撒,參加者不多,只有十多人,大部份是學生。當時我初到貴境,人生路不熟,初次到海外進修。彌撒完畢準備離去之際,竟見到奧神父與初次見面的學生一一握手,更向我們幾位亞洲學生親切問好,其後每次見到他,他也會主動打招呼。後來知道,原本奧神父曾到國內和其他亞洲國家任客席教授,而基於好客之道和明白國際學生的困難,他對我們特別照顧,常主動關心我們的學習及生活情況。

此外,由於在彌撒中常聽他講道,又有機會上他的課,曾聽到他講及對社會上弱小者的關心,又會聽到他對教會一些僵化教道的批評,以及對不同神學意見的寬容,更親身體驗到他指導學生撰寫文章的認真和循循善誘,和認識到他研究神學的入世態度。這些都反映出他所教導和宣講的都不只是空談,而是透過生活見證宣講,所教授的神學亦是來自現實生活的體驗和與其他學者的交流心得。這一切令奧神父的宣講和教導更具說服力,亦從他身上看到耶穌基督親民愛人的影子。

耶穌在世的日子,除了以說故事、講律法和誡命教導門徒和群眾外,更以自己的行動示範了如何愛天主愛人。這種重視身教和德行的傳統在天主教和中國社會中亦有重要角色;教會有聖人傳統作為信徒成聖的學習榜樣,中國人社會亦尊崇古代近代聖賢的教化德行。

每位信徒對司鐸都有一定的期許。我們未必要求每位司鐸都像聖人賢人一樣,而筆者亦從不追求前文安兄所謂的魅力明星領袖,但心裡卻會期望他們具備牧者的風範--律己宜帶秋氣,待人如沐春風;即待人包容關懷,對己則嚴謹有要求。

(刊於公教報2010年2月21日)